待刪欄目Column to be deleted
交通裝“大腦” 道路通通通——李德院士關注人工智能 助力城市交通大腦在廣州落地
瀏覽數︰ 發布時間︰2019/06/10

新加坡國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副總裁兼全球智能技術研究院、交通大腦研究院院長李德


廣州創新英雄 點將IAB

用導航APP也無法避免堵車?地鐵安檢或造成高峰時期的堵塞?這些令不少大城市頭痛的問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有望由高科技手段解決。

城市交通大腦便是其中備受矚目的一項核心技術,它是佳都科技自主研發、在IDPS架構下運行的新一代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統。作為“大腦”,它能夠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挖掘交通特性,分析優化動態交通,從而實現緩解交通擁堵、減少事故的目標。新加坡國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副總裁兼全球智能技術研究院、交通大腦研究院院長李德表示,城市交通大腦將讓城市交通變得更智慧、更輕松。

城市交通大腦目前已在安徽合肥及宣城投入使用,未來它將在廣州、宿遷、淮南、佛山等地落地。


道路︰“對癥下藥”實現城市科學治堵

如今,道路擁堵已成為高峰時段大城市的交通常態。“以前城市會通過埋在地下的地磁設備進行偵測,收集車流密度和流量等數據,從專業角度來看,這些偵測是一個狀態,是平均值。”李德說,卡口數據與過去的地磁偵測數據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卡口數據是以身份為單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車牌為單位。如果城市交通大腦得到這個數據,就能得知一輛車或一個人在城市路網里的移動軌跡,就能精確分析交通擁堵原因,幫助管理者“對癥下藥”,實現科學治堵。“現在沒人敢不系安全帶,因為路上有許多以視頻為主的卡口數據,一拍照就可辨認出來。”

李德介紹,城市交通大腦已率先在一些中小型城市試點以訓練模型,經過驗證獲得了成功。“大腦”在安徽宣城試點應用中,覆蓋了宣城59%的路段,實現了全路網平均停車次數下降22%,平均擁堵時間下降5%,平均車速提升25.4%。如果將來該項目在廣州落地,市民能直觀感受到路面交通狀況的改善,出行者還可以針對自己的實際狀況選擇最好的路線。

他還提到,導航APP一般使用的是互聯網數據,提供的是即時信息,導航算法也趨同,就會出現把很多車都導到同一條路上,可能加劇擁堵的情況。“我們去年就捕捉到這個情況。”李德說,他加入交通大腦項目後,就著手優化交通流在路網中的分配,並完善交通大腦的道路信息檢測系統,讓路網需求和道路通行能力信息能夠被實時感知。“由于交通大腦有預測功能,同時也為強化學習模型提供環境信息和訓練,我們能讓它把整個交通狀況跟導航APP所屬的公司報告,讓它們改變路線,對出行者的路線規劃進行合理、有效、及時的分配。”


地鐵︰用AI技術“畫像”判斷風險等級

李德認為,公共交通出行其實是最方便的,他在新加坡雖然有車,但仍經常選擇乘坐公交出行。在進入佳都科技後,他也對交通大腦的智慧公交運營平台進一步優化,實時需求響應型公交就是其中一例。

什麼是實時需求響應型公交?李德解釋,城市新興開發區域的初期階段,會面臨公共交通存在需求,但需求在時空分布上存在分散且不足的問題。這種技術可根據實時收到的乘客訂單和當前路網中公交車的實時位置,安排公交車的運行線路,並決定哪些乘客是可以“順路”出行“拼車”的;還能決定某個訂單該分配給哪輛公交車;它能定制公交實時線路優化問題,根據訂單信息和路網交通狀況,制定最優的行車路線。

李德介紹,今年3月,佳都科技中標了118億元的廣州地鐵項目,建設內容包括自動售檢票、站台門、綜合監控、車站設備監控等多項智能化系統和設備,涵蓋新建線和已建線路延長線共10條線路。“我們會將地鐵進一步智能化。除了智能車站,還會有智慧客服。大家還可以用無感支付乘地鐵,只要你綁定個人身份,用生物特征(比如人臉識別)就可進行支付。”

李德表示,國內各大城市現行的地鐵安檢措施可能會對地鐵口造成擁擠,對此城市大腦也有智能化的手段可以應對。“AI技術能為乘客畫像,判斷風險等級,低風險的就不需要每次都過安檢。在安全防護這方面,國內遍布的卡口攝像頭所提交的數據,其實都對公眾安全有著保護作用。”


發展︰廣州智能交通有得天獨厚環境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2019年引進的首位外籍全職院士,李德曾在新加坡工作了近20年,于今年年初來到廣州的佳都科技。

“我長期研究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剛好佳都科技關注的方向也是我本人的專長,所以我們之間產生了一些不錯的化學反應,彼此都很契合。”李德說,在生物識別、智能視頻分析等AI領域,佳都科技掌握了大量自主核心技術,其中人臉識別核心算法的靜態準確率可達99.9%。而在地鐵上應用的無感支付,從二維碼到人臉識別,都會從根本上改變人的生活方式。

李德說,廣州在政策方面對人工智能以及高端人才的引進都給予了大力支持。而選擇來到廣州,一個重要原因是廣州在軌道交通、智慧交通等方面擁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他表示,智能交通不能光是紙上談兵,也需要實際場景對學術理論、算法和模型進行驗證和提升。“對于城市交通大腦的理論和應用,廣州可以說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

如今,李德正帶領著佳都科技的團隊對城市交通大腦進行開發和研究。他坦言,他們的中期目標是能夠解決中國一線城市的交通問題。他還希望能夠訓練出一批有理論支撐、但又立足于實際的企業研發人員。


李德

新加坡國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副總裁兼全球智能技術研究院、交通大腦研究院院長。國際交通運輸工程與管理科學交叉學科領域著名學者,在交通運輸與物流系統分析、建模與優化領域有20年從業經驗。在交通運輸及物流領域的國際頂級SCI/SSCI期刊發表論文400余篇(SCI收錄逾百篇)。



創新感言

科研創新的過程,我個人感覺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經過堅持、推敲,以及論證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山還是山,水還是水。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也要能經得起寂寞。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進得了廚房,就要耐得住熱。一定要堅持到最後,才會看到一桌的好菜。

鏈接

在前不久舉行的廣州亞洲美食節上,李德作為嘉賓參加了“我與亞洲美食面對面”故事會。

講到離開新加坡來到廣州,李德說,2017年他在與佳都科技接觸期間,廣州國際型大都市的“範兒”驚艷了他,廣州的開放包容也讓他大加贊賞。“我發現廣州雖然古老,但有著滿滿的新活力。而且當我行走在廣州,我能夠感受到這片土地上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蘊。”


來源︰廣州日報








id pro maxwin | 下一页